技術咨詢熱線電話:189-3952-3595
版權所有 ? 鄭州市億貝祥建筑工程有限公司 豫ICP備17037253號-1 網站建設:中企動力鄭州
億貝祥
官方網站二維碼
掃一掃 關注我們
電話:0371-60253879
地址:新鄭市龍湖鎮鄭新路西側浩創梧桐郡A2號樓
資訊中心
港珠澳大橋:世界級超級工程背后的故事
舉世矚目的港珠澳大橋主體工程已經全部竣工,東接香港,西接珠海、澳門,全程55公里的港珠澳大橋,是世界上最長的跨海大橋,也是中國交通史上技術最復雜,建設要求及標準最高的工程之一,被英國《衛報》譽為“新世界七大奇跡”。10月6日東南衛視《中國正在說》節目上,港珠澳大橋島隧工程總工程師林鳴先生,向全國觀眾講述了這項超級工程背后的故事。
走過一座橋,戀上一座城
這座連接香港、珠海、澳門三地的世紀大橋,從2009年12月15日海上作業船挖出第一斗海沙正式開工建設以來,到2016年9月27日主體橋梁工程已全面貫通,到今年底或將具備通車條件。它的每一節點都令人振奮與激動。
港珠澳大橋其中的15公里使用的是全鋼鐵結構橋體。一種叫做鋼箱梁的結構是鋪架橋體的主要材料。鋼箱梁內部中空,如同盒子一樣,因此重量較輕,更適合于港珠澳大橋這樣的海上橋梁。
港珠澳大橋管理局工程師曾在受訪時介紹稱,難度最大、成本最高的是建設橋墩,橋體越輕就能夠實現更大的跨度,所需的橋墩就越少。但港珠澳大橋為雙向6車道,既要保證橋體輕,也要保證承載能力,如何達到平衡是不小挑戰。
作為目前全世界規模最大的鋼鐵大橋,港珠澳大橋用鋼量達42萬噸,相當于60座法國埃菲爾鐵塔。同時,港珠澳大橋能抗16級臺風、8級地震、設計使用壽命長達120年,而目前世界上其他的跨海大橋普遍的設計使用壽命只有20年。
“一年十管”中國速度,說的是港珠澳大橋的沉管隧道。從2013年5月2日首節沉管開始浮運安裝到今年5月2日最終接頭安裝,建設者們整整花了四年。
港珠澳大橋海中隧道最深處位于48米深的海底。如何將33個長度180米、重8萬噸、單節排水量超過大型航母(排水量6萬噸以上)的沉管,成功安放在海底,且每節都精準合龍、滴水不漏呢?
“我們必須面對一個現實,我國具有世界最強的橋梁建設隊伍,但海底隧道建設經驗不多,相對薄弱。尤其是港珠澳大橋長達6.75公里的‘島隧工程’,對于中國大部分工程師而言,是一個未知的領域。”大橋工程總監張勁文表示,經過認真研究,“島隧工程”單獨采用國內極為少用的“港珠澳大橋島隧工程設計施工總承包模式”,這樣的好處是可整合全球范圍內最優資源,同時實現“設計施工聯動,施工驅動設計”的目標。
老外漫天要價,成就中國超級工程
外界特別關注港珠澳大橋,其實就是因為一個字:“難”。工程體量之巨大,建設條件之復雜,是以往世界同類工程所沒有遇到的。
它的美麗、雄偉世人有目共睹,但在實現這份美麗的過程中,那些辛酸和勵志的故事,卻鮮為人知,10月6日東南衛視《中國正在說》節目上,港珠澳大橋島隧工程總工程師林鳴先生 ,向全國觀眾講述了這項超級工程背后的故事。
2007年,當時工程師們為了準備這個工程全球去考察,當時世界上有兩條超過三公里的隧道,一個是歐洲的厄勒海峽隧道,還有一個是韓國釜山的巨加跨海大橋,韓國一家非常厲害的公司在主持這個項目,安裝的部分,全是歐洲人提供的這方面的支持,每一節沉管安裝的時候,會有56位荷蘭專家從阿姆斯特丹飛到釜山給他們安裝。
考察團到釜山去考察時,向接待方提出,能不能到附近去看一看他們的裝備,被他們拒絕了。于是考察團就是在大概三百米左右的海面上,開了個船過了一下,用下卡片機拍了幾張照片。
當他說到這,相信許多人腦海里不由得浮現出了這張老照片。
從釜山回來后,林鳴更加堅定一個決心:港珠澳大橋一定要找到世界上最好的,有外海沉管安裝經驗的公司來合作。
于是,他們找了當時荷蘭的一家世界上最好的公司合作,當時人家開了個天價:1.5億歐元!當時差不多約合15億人民幣。
談判過程異常艱難,最后一次談判時,林鳴跟談判員說,你給他們說一個價,三億人民幣。三個億,一個框架,能不能提供給我們最重要的、風險最大的這部分的支持。
但是,荷蘭人是這么說的,我給你們唱首歌,唱首祈禱歌!
跟荷蘭人談崩了之后,我們就只剩下最后一條路可以走:自主攻關!
難以承受國外高額的技術咨詢費用,世界上其他國家的沉管隧道技術也無法在此照搬套用,林鳴不得不從零開始,自主攻關,待領團隊開始挑戰外海深埋沉管。
不被理解,沒有經驗,外國人都在看著,中國工程師到底行不行?
當然行!
2013年5月1日,歷經96個小時的連續鏖戰,海底隧道的第一節沉管成功安裝。
這是不平凡96個小時,仿佛一個從來沒有人教過,也從來沒有駕駛經驗的新手司機,要把一輛大貨車,開上北京的三環五環。
每一次出發,都可能是最后一次出發
有的人在第一次安裝之后就離開了,剩下的人繼續邊學習邊干,不能出風險,而且還要成功。
然而,第一節的成功并不意味著后面32節安裝都可以簡單復制,嚴苛的外海環境和地質條件,使得施工風險不可預知。
這是個高風險的事情,林鳴每一次安裝,離開房間的時候,他都會回頭看看那個房間,因為每一次出發,都可能是最后一次出發。
每一次都是第一次,每一節都是第一節。
讓林鳴最難忘的是第15節沉管的安裝,兩次回拖三次安裝。第一次在2014年11月17號,沒想到拖回來了,那天他們碰到了最惡劣的海況,珠江口罕見地只有不到10度,海浪有一米多高,工人被海浪推到在沉管頂上。
盡管如此,工人還是護送沉管毫發無損地回到了塢內。當時起重班長說:回家了,回家了,終于回家了。
第二次安裝在2015年大年初六,為了準備這次安裝,幾百個人的團隊春節期間一天也沒休息,但是當大家再一次出發,現場出現回淤,船隊只能再一次回撤。
當時壓力很大,只裝了15個沉管,還有18個沉管要裝,這樣下去這個工程還能完工嗎?拖回之后,許多人都哭了。
第三次是在第二年的三月份,這次政府給了非常大的支持,“珠江口的采砂企業全部停工。”
參與這項工程的外國專家感到非常震撼,他說,也就是在中國能做到!如果事情發生在國外,早就停下來歸責了。只有中國會討論,如何最快的速度讓工程繼續。
為了回饋社會各界的支持,在被各種原因影響了三個月的情況下,整個團隊咬緊牙關,原計劃那一年安裝九節,實際完成了十節沉管的安裝。
如果外海沉管有挑戰,那么最終一節的接頭合龍就是這個挑戰最困難的部分,一百多年來也沒有找到特別好的方法,最后還是中國工程師經過4年的研究和攻關找到了辦法。
2017年5月2日早晨日出時分,最后一節沉管的安裝開始了,按照傳統的方法,完成這項安裝至少需要8到10個月,但在新方法的指導下,我們實現貫通,僅用一天!這是7年建設中,最令林鳴感到高興的事情。
功夫不負苦心人,2017年7月7日,港珠澳大橋主體工程全線貫通,這一刻,每一個建設者的堅守,每一次與家人的分離,每一次團隊的合作,都已經凝固成了豐碑。
中國工程師也用這份優秀的作品向世人證明,我們能做到的,很多事情我們可以做到!
向這項浩大的工程背后,無數默默奉獻的建設者致敬!